何清吟的網站 cindyho2007.blogspot.com 雪泥鴻爪--美術傳道者--何清吟教授的足跡 歡迎你的欣賞與指教

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

「畫話談情」訴願景,彩筆塗抹悸動心

「畫話談情」訴願景,彩筆塗抹悸動心
~解析何清吟老師的繪畫心路

何清吟老師,出生於日據時代,成長於漢文基礎深厚的傳統南台灣。進入師範院校就讀,服務期滿保送師大,期間嫁為人婦、晉身人母,又回到師範學校作育英才。粉筆、掃把與鍋鏟佔據了拿畫筆的手,縱使再想創作,也只能在夜闌人靜的斗室中,侷促作畫。筑波大學與加州州立大學Fullerton分校藝術研究所的兩度進修,外加紐約、歐洲與日本的深度旅遊,讓何老師留下不少創作的靈感素材與成品;也促成她重拾畫筆,提前退休,專心創作的決心。
  1980年代台灣的版畫剛萌芽,何老師擔任師範學校美育的導航者,在70~80年代也創作了不少不同媒材的版畫作品,引領美術教育界與世界同步。1977年的「混凝土叢林—紐約」,用的是絹印版畫。1978年的「切面之美」,採用紙拼版畫,是筑波大學進修的技巧琢磨。1979年的蝕刻版畫「故國」,是對家鄉的思念之情。龍山寺翹起的燕尾飛簷與屋頂的琉璃磚瓦,和日本的仿唐式寺廟建築有著明顯差距,透過日本膠彩畫中常見的洋紅與青綠,烘托出『他鄉非故鄉』的思鄉之作。
1982年旅居加州創作「鄉愁—無根的大樹」,是目睹小台北—Montery Park的一些無父母作陪的小留學生,單獨在異鄉浮沉的失根生活,有感而作的鋅版蝕刻版畫。加州陽光固然燦爛,工業化的城市空氣污染也是必然。離開父母的大孩子,既無家長監護又有語言隔閡的壓力,外加聲光色的各式誘惑—茫然、空虛與無助,又怎會是『為了他們好』,在家鄉打拼的家長所能理解!
  1983年的「新月」用照相感光板作出鋅版蝕刻版畫,描繪出旅人的另一種鄉愁:因為月是故鄉明,新月也不例外;是新月如鉤,勾起鄉愁。同年的兩幅「宿命」,更引用超現實主義的技法,以透明框架中的夫妻樹點出婚姻的限制;看得到外頭的風光,卻無法破框而出。身處異鄉的成年人,不也像被圈養的樹?上無法頂天,下也無法立地。處於婚姻中的個體,背負著另一半的甜蜜枷鎖,無形的框更甚有形的鏈。免卻了單身的孤獨憔悴,就必須背負被約束的宿命。
  對何老師來說:版畫是進修的成果,油畫是紀錄生命的日記。除了對生命的探討,也剖析90年代狂飆的台灣。從成年人飆股市,什麼「台灣錢淹腳目、淹肚臍甚或淹喉嚨、眉毛」;到青少年的飆車,「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」……失序的寶島像轉大人的青春期孩子,快速膨脹的身軀,配上來不及成長的心靈,令人喜更令人憂。「失重的陀螺」,敘述著1989年台北人的惶恐。股票上了萬點,富裕的經濟反而養不出『知足』的島民。離開教職卻割捨不掉對社會的關心,點出台灣不確定的價值觀,老師用彩筆紀錄真、善、美。
  「花之美」系列搜羅玫瑰、百合、海芋、蝴蝶蘭、繡球花等。瓶花也罷,想像畫也行。身為愛花人,護花、養花、插花更畫花,為的是把花朵動人的容顏、嬌媚的姿態保存下來。1992年植物園荷花池的「對影成雙」寫生—描繪簡單生活的怡然情趣。縱使清晨即起,又飽受蚊群襲擊,這個夏日荷花仙子之約,全因實錄她綽約丰姿而精采。
1993年「一簇濃艷」的瓶花,說出即便枯坐客廳也能找到觸動心靈的力量,瓶不動、花轉。人生不也是如此—心念一轉,天地間豁然開朗。困住我們是心房的絕非外物或形體—如同桃花源記中所謂:既自以心為形役,悉惆悵而獨悲!動靜一念間。
1988年的「弄孫樂」紀錄長孫帶給家庭的新氣象。新生命為家中注入活水而帶來盎然生意。同是人物畫,1993年「父母親的畫像」,卻把一個想留住雙親慈顏女兒的殷切心願,更逼真顯現。不許青絲泛白光,不容皺紋上臉龐、慈愛雙老的略顯年輕面龐,來自孝心作祟,絕非功力不濟。父親歪斜的嘴角、母親腫脹的手肘是他們對抗病痛的紀錄,親人的痛,怎能忘懷。雙親的不適當然感同身受—真實呈現。2007年的「朝陽」藉由兒子仰望旭日東昇的場景,期盼可愛的寶島…天將見【漸漸】光…『天光』又是新的開始。
從「金門老街」、「北國之秋」、「洛杉磯之夏」,到「夢樣的威尼斯」。大地之美系列捕捉島內外美好風光。「淡水暮色」有洪一峰老歌中的無限情意…大樹旁訴說不完的故事…嗯!夕陽無限美好,黃昏還很長!
「大地的律動」是在九份山頂眺望八斗子海灣,海天一色的壯麗景象。閩南語『青色』指藍、也指綠。天色青是藍,山脈青就是綠。中國話也一樣。1992年採藍綠色調處理九份特有風情的技法是為『青色』作一示範吧!
「秋山黃樹」是日本北海道層雲峽的旅遊印象描繪。以黃樹群烘托群山,磅礡氣勢躍然上紙。「蓬萊第一峰」紀錄高聳入雲際的玉山,巍峨險峻令人敬畏。「漁村」強調的是本土味十足的台灣東北角一隅。面海的土地公廟靜靜守護著討海人,海浪衝擊漁船,卻阻擋不了漁家郎謀生打拼的勇氣。「觀音山夕照」的一抹嫣紅,把鉛筆寫生用夕陽塗抹。胭脂般濃郁的色澤覆蓋整個畫面,像極了任性的西風,染紅楓葉的霸氣。霸道的落日餘暉可是要塗滿大地。
1983年的「大峽谷」是旅居洛杉磯的鉛筆速寫,用輕淡的水彩加工後;既有水墨的寫意,更透著英國畫家透納的穿透技法。「北加州海岸線一角」是水彩寫生作品。海浪拍打礁石所激起的水花,映襯17 Miles Drive 的巍峨巖岩,聳立於水天之間。雖有海豹盤旋其間,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磅礡的氣勢。
大自然景色美不勝收。經歷了風花雪月的織夢年代,走過分秒必爭、身兼數職的忙碌中壯年。再執畫筆,想傾吐的不只是雙目所見的形體,更要深層的傳遞心靈省思。開啟人們心扉大門,迎接真、善、美的美育國度;以藝術渡化世人才是創作者的真義。
早在1998年被北美館典藏的「原愛」三連作,以回顧身為人母過程的惶恐、驚訝到勇敢承擔的堅毅作品,來面對頂客與不婚族展開對談。讓尖銳的話題,透過懷胎過程所帶給母親軀體與心靈成長的體會,來 剖析新女性的矛盾與省思。期間的真情鋪陳,動人的是親人擁抱的溫馨:每個人都來自娘胎,哺乳的過程或許被奶粉取代,被擁抱的需求無人能免除。曾有心理學家推動『給我抱抱』活動:面對挫折時,有多少人希望躲回娘胎,又有多少人希冀擁抱的慰 藉!
1997年的「存在」—人生的第一聲宣示,在闡述未知的來、與無法預知的去之間。呱呱墜地的嬰兒已展開雙臂,向陽光般猛烈宣示主權與存在的價值。在資深教育工作者眼中,剪開臍帶的瞬間,生命已成一個獨立個體。過往的無法追溯,但未來從此刻展開;天賦人權,與生俱來。
1998年的「天職—地母懷胎」的綜合媒材創作,加入秘密武器的刮刀讓作品肌理呈現粗獷張力,竟是出自一位年逾耳順的優雅女教授之手。震撼人心的是原來傳統禮教的束缚,綑綁不住豐沛、寬廣的創作力。收藏於雲林慈愛醫院的「慈愛」,透過母親緊握孩子的手,又牽著父親的小家庭親情—既是執子之手、與子偕老,又是執著的愛、充滿關懷。
如果女性的創作僅限於養兒育女,那不過是數位紀實的片段,也談不上原創性。一場「921」震撼,當頭棒喝台灣這個身心尚不協調的大孩子快速冷靜,但成長的辛苦代價卻壓著島民想從變與新中找到活路。跌跌撞撞間,逆倫、亂倫甚或親不親、子不子的社會案件屢佔媒體頭條。揚善的基因,欲於煽、色、腥的傳播業中注入一股清流,僅能藉由人性光輝系列完結篇中闡述921天搖地動中,「捨身救子」定格於時間的親情。畫中那濃得化不開的悲天憫人深情,緊緊環扣觀畫者心中最真的靈魂。
1999年之後移居台中的何老師,作品轉向讚美大地的力與美。面對社會轉型背離傳統禮教,在眾人喟嘆人心不古的當下。老師樂觀正向的從生命源頭找生機。土地是人離去後的皈依,地上的作物是人生命動力的泉源。2001年「俗擱有力」的農婦與農夫—樸實無華的展現自然生機,模糊的臉孔下暗藏多少標榜『樂活』的社會精英賢達、正利用他們的知識與經驗推展無毒、有機的精緻農業在其中。2003年的「同心協力」將一對平凡農家人自信又虔誠的插秧場景鮮活紀錄。「自得其樂」的農夫身邊,可愛的水牛正釋放著『德不孤必有鄰』的訊息。2007年的「黃花遍地」是描繪南台灣的生命力,本土特有的芭蕉樹夾雜其間,證明此地非歐洲。
進步的科技帶領人類走向舒適便利的生活,但卻拉遠了人『尊重生命』的本性。來自心中的動盪,應回歸生命原點的質樸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長者留給世人的典範是畫作,老師孕育數十年的第三個孩子(註:何老師此生育有二子皆已成家立業,她戲稱繪畫是她的「第三子」)。過程艱辛,卻無怨無悔。這個孩子靜靜聆聽老師的心聲,陪老師探索每一個心中情感的情愫。用色彩塗抹心聲,不同的主題描繪理想與期許,伴她歡樂、陪她憂愁,也激盪出事業的第二春。難怪台灣人疼小兒子—屘仔!

資深教育工作者 陳思璇 撰 2007.09

沒有留言: